唐代柴窑佛造像真品考
具明代张谦德《瓶花谱》柴窑功用记载:“古无瓷瓶,皆以铜为之,至唐始尚窑器,厥后有柴、汝、官、哥、定、均等窑,而品类多矣,尚古莫如铜器,窑刚柴,汝贵,而世绝无之。”由此可见,柴窑自始唐起 ,发展应多出自鲁山花瓷。因均台、汝州,二者都互工艺学求完善。
柴窑 ~ 西方三圣
以皇帝~周世宗-柴荣之名御定的窑口,是历代少见的御窑。当时柴荣命窑务烧制祭天礼器,工匠终日不得其法。一日、柴荣梦中见大雨洗天,雨后的天空湛蓝瓦亮,便吟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的著名诗句。之后便命人以雨后云开,天蓝之青色烧窑。
传文作为一种参考,柴窑的工艺发展,还是从上文的鲁山窑处得到启示,其演变到中唐时期便有了柴窑日用器,柴窑唐三彩,以及柴窑礼器,佛器等。柴窑中的唐式柴瓷发展于大周时期。以前的佛像受早期印度佛教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男性化的倾像,身材魁武威严,法相庄重,大势至菩萨左手结枷,右手持宝瓶。观音菩萨右手结枷,左手持宝莲,仁慈地关注人间的悲欢离愁之苦,中间的释迦牟尼佛祖,左手结枷右手持法轮,护法苍生,立于四层莲台之上,莲台下有阴刻款‘大周’款式。
由此可断在武周撑权后,观音转为女性化,从阳刚转化成柔美之身,也就是现在常见的观音之像。
此三尊佛像高大、挺拔、庄严,其神态生动形象。中间释迦牟尼佛高达1.48m。两侧、所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像高为1.18m。其瓷质滋润细腻,有细纹,技艺精绝,当时诸窑之冠。因柴窑瓷质轻薄不易保存,见者多为碎片,故存世稀少,有完整器更加珍贵难得。又因烧造时间受时代及战乱的影响,得到瓷片都很不易。所以世不一见。
有柴窑一片值千金之说,欧阳修《归田录》记载:“柴氏窑色青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
考察以上论述,足以证明柴窑瓷器从古至今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神话。又考察其工艺,这1.5m高的瓷器产品在1300年前所做能如此精绝,当承接了秦汉陶造工艺,先作好各部位,而后烧造,再拼接各部位进行人物特征修饰烧造,烧出模批后进行多次手工釉料上彩。具考,每等柴窑佛像都采用了从细亚,通过丝绸之路进口的钴料而后再上草木灰透明釉罩上。
这三尊柴窑佛像均具有盛唐时期人体造型的审美。以胖为美的形式沉淀在佛造像上的体现。更表达了盛唐时期中国人朝气蓬勃以胖为美的形式,沉淀在佛教造像上的艺术价值。
在佛造像技艺上,匠师们能运用最熟练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凹凸转折的衣纹圆润细致,流畅逼真,在艺术造型上具有唐代造像的容貌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然,容凝重秀美,体态丰腴,比例匀称。这三尊造像从宏观和微观看,均为石灰釉,细开片纹,釉面如冰面清辙,开片较宽,并有细满的夹灰及次生物质的析出,气泡稀疏这与上釉技术,有很大关系。当时采用盐雾吹釉法,工艺繁复,经过一千多年后这些汽泡都已经过润发,表面氧化物流失,使气泡干净水润透亮并且汽泡裙脚像藕段一样的泡脚,无泡处则有千年氧化的老年斑,饭渗斑等。
整体宏观看表面有拆出的铅光,在此处有微观可见铁锈斑块及白色网格纹片。
综合以上推论此三尊佛像为武则天早期阴刻大周款西方三圣佛像真品。
——袁恒龙写于泰州
201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