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地下古旧陶瓷器受着当地地下泥土、水分、各种微量矿物质、微量有害气体的影响。我们知道春夏秋冬四季地表的温度、湿度都是不一样的,地下水位的高低随着四季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造成地下古旧陶瓷周围温度、湿度也会不断地变化。古旧陶瓷器的釉面微观仍是有孔隙、裂隙的,只是我们的视力不借助高倍显微镜观察不到它们。古旧陶瓷器的胎体又较为粗糙,显气孔较多。釉面、胎体对周围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周围湿度大,釉面的孔隙、裂隙及胎体显气孔就吸收水分,周围湿度小,釉面的孔隙、裂隙及胎体显气孔又释放水分,釉面的孔隙、裂隙及胎体显气孔自动保持着内部水分与外界水分的动态平衡,常年做着平衡水分的运动。地下水分含有可溶性盐类及其它物质,水分带着这些物质在古旧陶瓷器釉面的孔隙、裂隙及胎体显气孔内不断地渗进与排出,渗入胎釉内的盐类物质,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蒸发溶解,这会破坏胎釉颗粒间的连接,也会造成裂隙、气孔扩张;当温度、湿度降低时,盐类又会结晶,因结晶产生的挤压力,又会使胎、釉面组织结构受到破坏。浸入胎釉中的盐类随温度、湿度的不断变化,一直重复着溶解、结晶、再溶解、再结晶的过程,使陶瓷器的胎釉组织不断受到破坏。另外,地下水和泥土中的一些化学物质还会与器物胎釉直接发生化学反应,遗址、窑址、墓葬上的土层都是已经人为扰动过的土层,雨水会经过土壤的渗透过程,携带着可溶解物质和胶体固态物质渗透到地下古旧陶瓷器周围,其中的泥土微粒会发生沉积,而逐渐将陶瓷器包裹,这些泥土中的矿物质有原生矿物,也有次生矿物,并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包裹陶瓷器的泥土中还含有土壤溶液,土壤溶液中含有可溶性气体、无机盐类离子、无机胶体、可溶性有机物等,陶瓷器的胎釉化学组成主要有SiO2、Al2O3、Fe2O3、CaO、K2O、Na2O等,在地下被水浸泡或被泥土包裹的陶瓷表面覆盖着水、土中不同化学性质的原子、离子、分子,这会在陶瓷器的胎釉面上发生不同性质的化学反应,而生成新的物质。新的物质因结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从胎釉表面显露呈像,有的并逐渐与母体分离脱落,从而形成痕迹。
摘抄《古陶瓷老化痕迹鉴定师培训材》